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萤光"支教团深入霍邱开展爱心支教
文字:李涛、李苏锋
一审:团队指导老师殷漫漫
二审:学院团委书记徐璐
  2025年7月15日至25日,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萤光"暑期支教团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花园镇刘李学校开展为期十天的支教行动。团队依托学院学科优势,针对乡村教育发展需求,设计科普与艺术融合课程体系,通过12门特色课程激发98名乡村学子的求知热情,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
  支教队员李涛设计的"生活中的科学"系列课程,将抽象原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验。在《浮力的秘密》实践课上,五年级学生王明宇小心翼翼地将鸡蛋放入盐水中,目睹悬浮现象时惊呼:"原来死海能浮人是因为这个!"小组合作环节,孩子们通过自制简易净水装置,亲历污水过滤全过程。当浑浊的泥水经过砂石、活性炭层层过滤变得清澈时,学生张晓雅在实验记录本上写道:"科学就像魔术师,但比魔术更真实。"
 
图为科学课上师生正在进行科学实验 许诗怡 供图
  课程延伸至田野调查,孩子们在教师带领下采集当地土壤样本。通过PH试纸检测、显微镜观察等环节,十岁留守儿童刘子轩首次发现:"红土地偏酸性,更适合种茶而不是棉花。"这种将学科知识与乡土资源结合的授课方式,获得该校校长张立伟高度评价:"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种下了科学思维的种子。"
  音乐教师李苏锋独创"五感音乐教学法",通过听觉训练、节奏创作、肢体表达三维联动激活课堂。"听歌识曲"竞赛环节,《孤勇者》前奏刚响起,教室瞬间沸腾。当支教队员故意播放霍邱民歌《八月桂花》时,留守儿童陈小雨轻声哼唱:"这是我奶奶哄睡时唱的......"孩子眼角闪烁的泪光,让团队意识到音乐的情感联结价值。
  在"自然交响曲"创作环节,学生用树叶、稻秆、陶罐制作乐器。六年级班长李浩然带领小组用装填不同水量的玻璃瓶,敲击出《茉莉花》旋律。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课程尾声,当师生共同演绎改编版《夜空中最亮的星》时,不善表达的聋哑学生赵琳用手语打出歌词"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现场教师无不动容。
 
图为音乐课上师生共同欣赏音乐 许诗怡 供图
  支教团同步开展教育调研,走访17户留守儿童家庭。数据显示:该校68%学生由祖辈监护,52%家庭藏书不足10本。基于此,团队创建"流动图书角",捐赠分级读物300余册,并设计"图书漂流日记"。六年级学生王倩在日记中写道:"《三体》里宇宙闪烁的描写,让我梦见自己成了航天员。"
  在结业成果展上,"未来城市"设计大赛涌现创意方案。由废纸箱构建的"智能农场"模型整合雨水收集、太阳能供电系统,设计者刘昊然解释:"等我学编程后,要教机器人种霍邱大米!"这些作品让当地教师周慧敏感慨:"乡村孩子的想象力需要更多展示舞台。"
结语
  当支教团队离校时,校门口突然涌来挥着纸星星的学生。每颗星星里都写着心愿:"希望李老师带显微镜再来""想学《霍邱民谣钢琴曲》"。这些质朴的期许,印证了"萤光"行动的深层价值——科学教育点燃探索火种,艺术熏陶唤醒情感共鸣,双轨并行为乡村教育注入可持续能量。(通讯员 李涛 李苏锋)
 
图为“萤光”支教团成员合照 杨泽凯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