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光”支教团队深入安徽霍邱县刘李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2025-08-31 来源:郑朱江、马敬燕 关注: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萤光”支教团队深入安徽霍邱县刘李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文字:郑朱江、马敬燕
一审:团队指导老师殷漫漫
二审:学院团委书记徐璐
安徽省六安市刘李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为助力乡村振兴,关注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帮助儿童全面发展,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萤光”支教团于2025年7月15日奔赴安徽省六安市刘李学校,开展为期十天的特色支教课程。文字:郑朱江、马敬燕
一审:团队指导老师殷漫漫
二审:学院团委书记徐璐
在支教准备阶段,2023 级支教学生郑朱江就发现,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遇到困惑时往往不知如何表达。他意识到,比起课本上的知识,孩子们或许更需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方法。所以他围绕 “情绪”“挫折”“人际关系”“交往距离” 等主题开设心理课程,引导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郑老师结合乡村孩子的生活场景,设计了一系列心理课程。他避开晦涩的理论,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当教具 —— 讲 “情绪” 时,让大家画出 “开心的太阳”“难过的雨滴”;聊 “人际关系” 时,通过 一系列案例让同学们意识到友好的关系的重要性;探讨 “交往距离” 时,用面对面不断靠近的小游戏来区分 “好朋友的距离”“男女生之间的距离”。而 “挫折” 这一课,是他根据孩子们常因小事退缩的状态专门准备的。这些课程像一扇扇小窗户,引导孩子们慢慢看清自己内心的想法。
郑老师的 “挫折” 课从观察田埂里的秧苗开始。他在课堂上播放了被踩倒的秧苗重新挺拔的视频:“上周暴雨后这几株苗趴在地头,现在看看它们的腰杆。” 孩子们的目光齐刷刷落在叶片上 —— 歪倒的茎秆果然向上挺了挺,边缘还冒出嫩红的新芽。很多孩子都很惊讶,即使生活在乡间,他们也是头一次认识到“秧苗遭践踏,三日竟愈发挺拔。”

图为郑朱江老师为学生们上“挫折”课。杨泽楷 供图
紧接着,郑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色块。“当考试考砸时,有人会像这样抱头蹲在地上 ” 郑朱江弓着背做示范,几个学生跟着缩起肩膀,引来一阵轻笑。他又猛地跺了一下脚“这是生气时的黄灯区。” 等到示范绿灯区的张开双臂呼吸时,郑朱江故意做得夸张,胸膛起伏像风箱,教室后排也传来 “呼哧呼哧” 的换气声。
“现在请闭上眼睛,想想总夸你的人。” 郑老师的声音放轻了些。孩子们纷纷合上眼,有人嘴角微微翘着,那是想起了家里的阿婆;有人眉头皱了皱,又慢慢舒展开 —— 郑朱江后来才知道,这个孩子想到了在外打工的爸爸。当他喊出 “摔跤拾把米” 的口诀时,孩子们齐刷刷俯身捡空气,再猛地举过头顶,有的同学动作太急,差点撞到前排同学,两人对视着笑出了声。
最后环节,郑老师展示出硬纸做的勋章,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嫩芽。“授你韧性勋章!” 孩子们互相给同伴别上勋章,指尖捏着勋章边缘反复摩挲。当念到 “暴雨洗出新青山” 的宣言时,田志乐同学的声音格外响,他胸前的勋章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像株在风里站稳的小苗。
而2024 级支教学生马敬燕的手工课直面乡村留守儿童群体们内心世界特有的困境:情感表达的阻塞与情绪识别的匮乏。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或由隔代抚养,或由亲友照料,缺少情感示范和安全倾诉的出口,久而久之孩子们易在情绪认知与表达上出现偏差。情感表达与情感识别紧密联系﹑相互作用。针对留守儿童实际状况,马敬燕老师用“情绪脸谱”手工课将抽象的“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厌恶”具象化为孩子们可感知的脸谱符号,引导孩子们仔细辨认每种情绪细微的面部特征,又让孩子们在“演一演”中借助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体验情绪的外化,为手工创作奠定基础。
马敬燕老师站在讲台上,问道:“看看这个,谁知道这是什么情绪呀?”马梓轩猛地举起手,激动地回答:“是高兴!”马敬燕老师笑着点点头,接着问:“你什么时候会感到高兴呢?”马梓轩说:“和好朋友一起玩!”
“说得真好。” 马敬燕老师走到孩子们中间,“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说一种情绪,大家就把它演出来,好不好?” 孩子们齐声应着,眼中满是期待。当马敬燕老师说 “悲伤” 时,刚才还叽叽喳喳的孩子们有的垂下眼睑,有的抿着嘴,有的微微蹙起眉头,甚至用手配合做出哭泣的标签。
“愤怒呢?” 马敬燕老师提高了声音。孩子们一个个皱起眉头,有的还攥紧拳头,连头发都像要冒火一般。马敬燕老师在孩子们中间慢慢走着,轻声说:“注意看自己的眉毛,是不是像两座小山峰?”
在制作情绪脸谱时,孩子们或用乌云雨丝表达“伤心”,或用咬牙切齿的表情和上扬的眉毛表达“愤怒”,又或是用向上的嘴角表达“开心”。
这些创作充满童真,不仅让抽象情绪有了具体的载体,还让孩子们完成了自身的情感表达。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需要情感表达的启蒙与疏导渠道的开拓。这堂粘土手工课用它以朴素却极其巧妙的方式回应了这种需求:它不但引导孩子们学习辨识并接纳内心翻涌的情感浪潮,而且为孩子们开拓了一条通往自我理解与疗愈的静谧小径。

图为刘李中学的孩子们与手工作品的合影 杨泽楷 供图
这样的场景,是支教生活里的寻常片段。在这所乡村小学,像马敬燕老师,郑朱江老师这样的支教学生们正用一个个具体的课堂细节,搭建起心灵的桥梁这些细微的联结,正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慢慢扎根、生长。(通讯员 郑朱江 马敬燕)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