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红心研墨”实践团队抵达沭阳县官墩村,开展语文与英语特色教学实践。语文课堂融合古典诗词与现代篇章,巧妙利用生活情境与随机环境资源,引导学生体悟文学魅力;英语教学则采用生活化、形象化手段,结合乡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促进知识吸收。实践探索了乡村教育的新途径,团队将持续积累经验,致力乡村教育深耕,助推学生进步与乡村教育水平提升。
诗意语文:连接文学与现实
7月中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走进墩村小学,一堂融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文学的语文课正式开始。队员周子馨选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王愿坚《灯光》作为教学内容,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乡村学生感受文学的温度与精神感召力。
课堂伊始,针对古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感,周子馨创新方法。解读“客舍青青柳色新”时,她引导学生观察窗外挂满晨露的柳条,将诗句意境从书本引向现实;讲解“劝君更尽一杯酒”时,以半杯清水为道具,启发学生体会离别情感。这一设计改变了单向灌输模式,学生们积极联系自身经历——有的联想到亲人远行携带的家乡物品,有的提及毕业离别馈赠,超过80%的学生主动分享,用质朴语言表达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突发环境变化也成为独特资源。午后降雨致教室光线转暗,恰与《灯光》课文情境吻合。讲到郝副营长点燃书本照亮道路时,周子馨划亮火柴,黑暗中跳动的火苗瞬间吸引所有目光。她提出“这微光要照亮什么”的思考题,学生回答颇具深度,有的认为是知识之路,有的指为胜利方向。闪电划亮天空时,光芒与学生专注神情交相辉映,仿佛完成一场跨时空交流。课后值日生格外认真地擦拭灯管,体现了教学的潜移默化。
此次语文实践使团队认识到,教育需搭建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形象化教学与开放性问题,打破了标准答案限制,激发了多元思考。

(图为实践团队周子馨出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拍摄)
趣味英语:打通语言与生活的关联
8月,官墩村蝉声不息,周子馨的英语课堂同样气氛活跃。她抛弃传统字母-单词-语法教学顺序,以生活化、形象化方式,将英语字母与学生日常经验、乡土记忆结合,既缓解学习焦虑,也带给教育者新的启示。
教字母“S”时,周子馨手腕轻旋画出曲线,让学生联想“偷吃桑叶的蚕”,孩子们笑着蜷背模仿,冰冷字母焕发生机;教室角落的蛛丝,也成为“字母与生活联系”的鲜活实例。团队意识到,语言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唤醒感知,使陌生语言变得亲切,减少畏难情绪。
发音教学中,方言影响是挑战,尤其“th”音。周子馨借助蒲公英绒球,掌心托球示范吹气口型,“舌尖轻触牙齿,送出轻柔气流”,蒲公英飞絮飘过时,准确的“th”音随之发出。形象化动作与视觉场景,使抽象发音要领变得直观。课后评估显示,参与情景表演的学生对短语的记忆保持率远高于传统方式。“红心研墨”团队因此明确,语言重在交流应用,需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实现知识内化。
跨文化教学融入乡土元素,引发“文化自信”思考。周子馨展示中英文书信,引导学生对比差异,有学生发现“王维没写公元742年”,引出中西方时间表达与文化习惯讨论。随后,结合地球仪与词卡,学生手指追随希腊字母“A”轨迹跨越亚欧大陆,将“apple”词卡贴于雅典位置;周子馨类比“古希腊人视苹果为智慧象征,如沭阳的稻穗”,鼓励学生在词卡背面绘制家乡作物。这一设计促进英语词汇与乡土记忆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坐标系,增强乡土文化自信。
实践启示:探寻乡村教育新方向
“红心研墨”实践团队通过官墩村语文、英语教学实践,为乡村教育探索了多元路径。语文课堂以文学为桥梁,让学生在生活联系中感悟经典;英语课堂借助乡土元素,打破语言学习障碍,两者均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主动性。

(图为实践团队周子馨出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拍摄)
结语:
“红心研墨”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教育需扎根本土、创新方法。要善用生活资源,联结教材与乡土场景、学生经验,使知识“接地气”;要设计多样互动,通过情境模拟、感官参与,让学习“生动起来”;要传承文化根脉,在语言文学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让自信“深扎根”。未来,团队计划延续经验,深耕乡村教育。一方面,优化教学模式,细化推广语文“诗意联结”与英语“乡土融合”法;另一方面,开展教师研讨,分享案例,带动更多乡村教育者创新;同时,持续跟踪学生成长,评估教学效果,推动乡村教育在探索中持续进步,以教育之光点亮乡村孩子前行之路,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助力更多乡村学生在知识熏陶中实现思维拓展与心灵成长,勇敢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