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盛夏,一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红心研墨"实践队深入沭阳县官墩村,为当地小学带来了为期十天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开始前,志愿者们面临着一个现实难题:如何让古典诗词与乡村儿童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文本解析方式,而是带领孩子们来到校园内,细细观察晨露中的柳枝。当"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诗句与眼前的景象重合,学生们眼中闪现出惊喜的光芒。志愿者在讲解"劝君更尽一杯酒"时,特意在讲台上放置了半杯清水。这个简单的道具引发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学生联想到父亲外出打工时装在行囊里的家乡土,有人说起了毕业时同学相赠的手工礼物。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纷纷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诠释诗句。"这种教学方式最打动我的地方,是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光。当文学与生活真正连接,教育就发生了。

(学生们在志愿者辅导下做作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一、意外之喜:环境限制催生教学创新
教学进行到《灯光》一文时,天公不作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教室变得昏暗。面对这个意外情况,志愿者小李灵机一动,划亮了一根火柴。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就是郝副营长手中的那束微光!"志愿者的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清晰。跳动的火苗映照着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仿佛带他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即兴设计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随后的讨论中,学生们对"灯光"象征意义的理解远超预期:"这是照亮知识的路""这是指引胜利方向的灯塔"......甚至有个孩子轻声说:"这光照亮的是我们的未来。下课后,团队发现一个细节:值日生擦灯管的动作特别温柔。这个细微的变化,正是教学效果最真实的写照。

(文学走进生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二、教学相长:具象化教学的启示
这次实践为师范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观察机会。他们发现,当抽象的概念被具象化呈现时,学生的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半杯清水让'离别'变得可触可感,一根火柴让'奉献'变得真实具体。"志愿者小王在反思笔记中写道,"最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够主动将这些意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课堂观察员记录下了一个动人瞬间:当一个学生将"柳色新"与自己家门前的柳树建立联系时,脸上突然绽放的领悟神情。这种"顿悟时刻"正是教学最珍贵的收获。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出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三、教育者的新使命
这次实践让团队成员对教师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文化的摆渡人,将古今中外的精神财富以适切的方式传递给新一代。"我们要做的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点燃思想的火花。"团队领队表示,"当孩子们能够主动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教育的真正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未来,团队计划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广到更多乡村学校,让文学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

结语: 
十天的教学实践,让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共鸣。当古典诗词与现代文学在乡村课堂相遇,当一根火柴、半杯清水、一片柳叶化作思想的媒介,孩子们眼中的光芒证明:文学的生命力,正在于与生活的紧密联结。这场探索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更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激发思考,连接情感,让知识在真实体验中生根发芽。志愿者们从“教书匠”蜕变为“引路人”,孩子们则从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诠释者。这场“古今对话”的教学实验,如同一颗火种,照亮了乡村课堂的更多可能。未来,这种以生活为课堂、以体验为教材的模式,或将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让更多孩子在文学与现实的交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教育的意义,或许就藏在那句童言稚语中:“这光照亮的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