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在江苏沭阳县官墩村小学展开了一系列语文与英语教学创新实践。在志愿者周子馨的带领下,团队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将经典文学作品与真实生活情境相贯通,英语教学与乡村记忆有机结合,构建出多个生动而富有温度的课堂现场,试图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诗意课堂:古典文学的现实映照
七月中旬的一节语文课上,志愿者周子馨并没有按常规逐字解释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句,而是首先请学生观察窗外摇曳的柳枝。她以“客舍青青柳色新”为引,让学生从实际景物中感知诗歌的意象世界。在阐释“劝君更尽一杯酒”时,她将半杯清水轻放讲台,以实物触发学生对离别情感的体会。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超过80%的学生举手发言,结合个人经历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谈到家人外出务工时带走的家乡泥土,有的则联想起毕业时同学之间互赠的明信片。实践团队意识到,将文本与真实生活相联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也显著提升了其课堂主动性。
境教融合:天气变化成为教学资源
教学途中天气转阴,教室逐渐昏暗,这一变化恰与当日课文《灯光》的情境相契合。周子馨迅速调整原定教学计划,在讲述郝副营长借火光为部队引路的段落时,她划着一根火柴。微弱的火苗瞬间凝聚了所有学生的目光。她借势提出开放型问题:“这束微光究竟照亮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丰富多彩,有的说是“通向知识的路”,有的答“胜利的曙光”,还有学生联想到“未来的希望”。此时窗外电光一闪,照亮了一张张凝神思考的脸庞,仿佛完成了一场无声的跨时空对话。课后,值日生格外认真地擦拭灯具,这一细微举动成为教学效果最生动的注脚。
多维反思:从课堂实效到方法迭代
实践团队在复盘时指出,具象化教学策略尤其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情感。半杯水使离别变得可触可感,一根火柴使牺牲与奉献精神变得鲜活可见。同时,开放型提问有效避免了“标准答案”对思维的限制,鼓励学生开展多元解读。记录员马海燕在课堂跟拍中注意到,当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经验相联结时,眼中闪烁的“领悟之光”尤为动人。这一发现提醒团队,教学记录不仅应关注流程完整性,更应捕捉那些情感共鸣的高光片刻,它们为后续优化教学提供重要参照。
英语课堂:字母与乡土意象的结合
八月的英语教学同样充满创意。志愿者一改传统字母歌重复背诵的模式,将二十六字母与学生日常所见的事物相联结。比如学到“S”时,孩子们联想到了“偷吃桑叶的蚕”,他们纷纷蜷起身体模仿蚕的动作,原本抽象的字母顿时生动起来。方言曾是发音训练的一大挑战,尤其是“th”这个音,许多学生难以准确发出。周子馨以蒲公英绒球为教具,轻轻吹动绒球示范发音口型:“舌尖轻抵上齿,就像送出微风一样”。当蒲公英飞絮掠过孩子们的头顶时,清晰的“th”发音终于从教室各个角落传来。
情景实践:戏剧游戏促进语言内化
在短语“take shelter”(寻找遮蔽处)的教学中,团队设计情景剧提升参与感。学生举起葵叶当作伞,披麻袋的同学扮演“乌云”,戴猫耳发箍的则代表“下雨天”,大家在教室里穿梭、躲藏、欢笑,词语含义通过身体动作和情境游戏被自然记忆。课后测试显示,参与戏剧表演的学生对短语的记忆留存率远高于常规读写训练。实践团队认识到,语言的本质是沟通与使用,只有融合听觉、视觉、动作等多重感知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语言内化。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出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文化认同:构建双语言的文化立交
在跨文化教学中,团队始终注重英语与乡土文化的对接。周子馨将中英文信件并列悬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格式与表达习惯的差异,进而讨论中西方的时空观念与文化特征。随后开展“词卡贴地球仪”活动,学生手指划过亚欧大陆追寻希腊字母“Α”的踪迹,并将“apple”词卡贴于雅典附近。志愿者借此展开文化类比:“古希腊人将苹果视为智慧之象,正如沭阳人眼中的稻穗。”孩子们纷纷在词卡背面画上家乡作物——玉米、板栗、菱角等图案逐渐贴满世界地图。结课那天,一名原本排斥英语的男生蹲在地上,用粉笔认真画出“稻穗中国”和“汉堡美国”,并以歪斜的字母搭建连接两大洲的桥梁。当“Shuyang”坐标被郑重标注上去,团队更加确信:真正的语言教学不是以外语替代母语,而是帮助学习者在双文化之间建立自由通行的立交桥。
 
(图为实践队周子馨出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结语: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此次沭阳官墩村之行,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了文学赏析、语言训练与生活经验、本土文化的多维融合,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团队表示,将继续探索如何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使乡村学习者在拥抱广阔天地的同时,夯实文化根基,走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