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匠心:探访德江傩面具工坊
2025-09-02 来源:河海大学 关注:
7 月 15 日,婀‘傩’多姿——数字赋能非遗傩文化传承实践团一行 12 人深入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长征村,专题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王国华的傩面具雕刻工坊,实地感受传统木雕技艺的千年传承与当代活力。作为德江县傩面具雕刻领域的核心传承基地,王国华工坊不仅是当地非遗保护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关键纽带,此次探访为团队成员搭建了近距离观察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平台。
走进工坊,一股混合着柏杨木、樟木与桐油的浓郁香气扑面而来,200 余平方米的空间内,各类雕刻工具整齐悬挂于墙面,半成品傩面具按 “开山将军”“唐氏太婆”“尖角将军” 等角色分类陈列,部分成品面具已完成彩绘,红、黑、黄三色为主的色调搭配中,眉眼间的纹路既保留着原始宗教的神秘感,又蕴含着民间艺术的质朴张力。在工坊北侧的操作区,62 岁的王国华正端坐于木凳之上,手持一把特制刻刀专注雕琢一块直径约 30 厘米的柏杨木坯,其左手固定木料,右手腕部发力,刻刀在木材表面精准游走,每一次下刀的深度、角度均保持高度一致,短短十分钟内,面具额头处象征神力的火焰纹已初具雏形。据王国华介绍,傩面具制作需历经选材、制坯、粗雕、精雕、打磨、打底、彩绘、开光 8 大工序、20 余道细分步骤,仅精雕环节便需使用平刀、圆刀、斜刀等 12 种不同刀具,且全程依赖手工完成,一件完整的傩面具制作周期最短需 15 天,复杂角色面具则需 1 个月以上。
团队成员围绕在操作区周围,在征得传承人同意后,部分成员轻触面具表面的纹路,感受手工雕刻带来的细腻质感与温度。队员张明表示,此前仅通过文献了解傩面具的文化意义,此次近距离观察发现,每一道纹路的走向、每一处雕刻的深浅,都承载着传承人对角色文化内涵的理解,“王老师刻刀下的‘开山将军’面具,眉骨处的凸起角度比文献记载更陡峭,这种细节差异正是手工技艺的独特价值所在”。在交流中,王国华还展示了其家族传承的雕刻图谱,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自清代以来 6 代传承人的雕刻技法改良轨迹,其中关于 “唐氏太婆” 面具嘴角弧度的调整记录,生动反映了傩文化从宗教祭祀向民俗娱乐的演变过程。
值得关注的是,工坊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转型路径。在工坊南侧的展示区,团队成员看到了一系列融合傩面具元素的文创产品,包括 3D 打印傩面造型钥匙扣、傩戏纹样木雕台灯、傩面具主题书签等,这些产品在保留传统角色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简化纹路、调整尺寸等方式适配现代生活场景。王国华介绍,2023 年工坊与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合作引入 3D 扫描技术,实现了传统面具纹样的数字化保存,目前已完成 56 个经典角色面具的三维建模;2024 年进一步与该校设计学院合作开发 AR 傩面产品,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实体面具,即可在屏幕上观看该角色对应的傩戏片段,此项创新已吸引省内 3 所中小学将其纳入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工具。
此外,工坊还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目前固定参与木材打磨、打底上色等基础工序的村民有 23 人,人均月收入约 3000 元,其中包含 5 名脱贫户。王国华表示,工坊每年会举办 2 期傩面具雕刻培训班,面向全镇招收学员,目前已培养 12 名掌握全套技艺的学徒,年龄最小的学徒仅 23 岁,“傩雕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只有让更多人掌握技艺、依靠技艺增收,才能让这门手艺真正活下来”。当日 17 时许,团队成员与王国华及工坊学徒共同合影,工坊内悬挂的 “守正创新” 匾额在夕阳下格外醒目,既见证着传统技艺的坚守,也预示着其在当代的新生。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