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遗韵:铁坑村探寻傩戏活态传承
2025-09-02 来源:河海大学婀‘傩’多姿——数字赋能非遗傩文化传承实践团 关注:
7 月 17 日,“婀娜多姿”文化传承团一行前往被誉为 “中国傩戏第一村” 的德江县稳坪镇铁坑村,实地调研傩戏在乡村社区的活态传承现状。作为德江傩堂戏的核心发源地之一,铁坑村傩戏传承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村内现存 5 个傩戏班子、200 余名傩戏艺人,2014 年被列入 “中国传统村落” 名录,其傩戏文化生态保存完整,是研究民间艺术与乡村生活融合的典型样本,此次探访让团队成员深入体会到傩文化在基层社会的生命力。
从稳坪镇政府出发,沿蜿蜒的乡村公路行驶约 8 公里,便抵达铁坑村。村口矗立着一座高 6 米的石质牌坊,坊额刻有 “中国傩戏第一村” 七个大字,两侧石柱雕刻傩戏人物浮雕,展现 “踩九州”“开坛” 等经典傩戏场景。步入村内,青石板路两侧的民居墙面绘制着傩戏壁画,部分农户的大门上悬挂着小型傩面具挂件,浓郁的傩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团队首先前往村内的傩文化陈列馆,该馆依托清代道光年间的古民居改建而成,占地面积约 300 平方米,分为 “历史溯源”“道具展示”“技艺传承” 三个展区。在 “历史溯源” 展区,一面由 365 个微型傩面具组成的 “时光墙” 格外引人注目,每个面具下方标注着对应年份的傩戏传承事件,从明代 “安氏家族迁入铁坑始传傩戏”,到清代 “铁坑傩戏班子赴府城演出获嘉奖”,再到现代 “铁坑傩戏入选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清晰梳理了铁坑村傩戏 400 余年的传承脉络。
陈列馆负责人张月福是铁坑村傩戏第四代艺人,他向团队成员展示了馆藏的 12 本清代傩戏戏本,其中最早的一本为清代同治年间的手抄本《梁山土地》,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书写着唱词与科仪说明,部分页面还留存着祖辈用朱砂批注的唱腔记号。“我们村的傩戏传承以家族为核心,安、张、杨三大家族世代相传,现在村里 70 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能唱几段傩戏”,张月福介绍,铁坑村傩戏班子至今保留着 “口传心授” 的传承方式,学徒需先跟随师傅学习 3 年基础唱腔与步法,再逐步接触 “开红山”“踩红铧” 等绝技,整个学习周期长达 8 年,确保技艺传承的完整性。在 “道具展示” 展区,陈列着各类傩戏表演道具,包括木质傩面具、铜制师刀、牛皮鼓、牛角号等,其中一套清代光绪年间的傩戏兵器道具格外珍贵,包含刀、枪、剑、戟等 18 件器物,均为木质彩绘,虽已历经百年,仍无明显损坏。张月福解释,这些道具在傩戏表演中不仅是装饰,更是 “驱邪纳吉” 的象征,例如师刀的铃铛数量必须为 12 个,对应 “十二地支”,摇动时的声响用于 “请神驱鬼”。
随后,团队在张月福的带领下,前往村民张怀清家中观摩傩戏班子的日常排练。张怀清家的院落宽敞平整,院中央摆放着一面直径 1.5 米的牛皮鼓,10 余名傩戏艺人已身着蓝色土布对襟衫等候,其中既有年逾七旬的老者,也有二十多岁的青年。排练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永柏主持,他首先带领众人练习 “踩九州” 步法 —— 艺人手持师刀,按照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中” 九个方位行走,脚步与鼓点节奏精准配合,形成富有仪式感的队形变化。安永柏今年 65 岁,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傩戏,熟练掌握 “开红山”“踩红铧”“上刀山” 等 7 项傩戏绝技,其头顶因长期表演 “开红山” 留下的疤痕,成为他 40 余年傩戏生涯的印记。“‘踩九州’是傩戏的基础步法,模拟的是大禹治水时走遍九州的路线,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方位讲究,不能出错”,安永柏边示范边讲解,并不时纠正年轻艺人的动作角度,其严谨态度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
近年来,铁坑村在保护傩戏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村内的傩戏主题民宿 “傩舍”,该民宿由 6 栋古民居改造而成,客房内饰融合傩文化元素 —— 墙面悬挂傩面具浮雕,床上用品印有傩戏纹样,卫生间的镜子设计成傩面具造型。民宿负责人介绍,“傩舍” 自 2022 年开业以来,推出 “傩文化体验套餐”,游客可参与傩面具雕刻、傩戏化妆、傩舞学习等活动,2024 年接待游客 1.8 万人次,带动村内 15 户农户增收。驻村干部李鹏补充道,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水龙节是铁坑村的重要节庆,节日期间会举办傩戏巡游、绝技表演等活动,2024 年水龙节引入现代灯光技术,将傩面具图案投影在村内的古民居墙面上,传统傩舞与电子音乐结合,吸引了 5000 余名游客参与,相关短视频在社交平台的播放量突破 300 万人次。
当日 18 时许,团队成员在村内的晒谷场观看了傩戏班子表演的《安安送米》选段。夕阳西下,艺人头戴傩面具,身着传统戏服,在牛皮鼓、牛角号的伴奏下,用方言演绎着孝亲敬老的故事。当扮演 “安安” 的 14 岁少年张宇轩跪呈米袋时,台下的老年村民纷纷抹起眼泪,部分村民还跟着哼唱熟悉的唱段。队员刘敏在调研日记中写道:“在铁坑村,傩戏不是脱离生活的表演,而是村民情感表达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这种扎根于生活的传承,才是傩文化最珍贵的生命力。”
从稳坪镇政府出发,沿蜿蜒的乡村公路行驶约 8 公里,便抵达铁坑村。村口矗立着一座高 6 米的石质牌坊,坊额刻有 “中国傩戏第一村” 七个大字,两侧石柱雕刻傩戏人物浮雕,展现 “踩九州”“开坛” 等经典傩戏场景。步入村内,青石板路两侧的民居墙面绘制着傩戏壁画,部分农户的大门上悬挂着小型傩面具挂件,浓郁的傩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团队首先前往村内的傩文化陈列馆,该馆依托清代道光年间的古民居改建而成,占地面积约 300 平方米,分为 “历史溯源”“道具展示”“技艺传承” 三个展区。在 “历史溯源” 展区,一面由 365 个微型傩面具组成的 “时光墙” 格外引人注目,每个面具下方标注着对应年份的傩戏传承事件,从明代 “安氏家族迁入铁坑始传傩戏”,到清代 “铁坑傩戏班子赴府城演出获嘉奖”,再到现代 “铁坑傩戏入选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清晰梳理了铁坑村傩戏 400 余年的传承脉络。
陈列馆负责人张月福是铁坑村傩戏第四代艺人,他向团队成员展示了馆藏的 12 本清代傩戏戏本,其中最早的一本为清代同治年间的手抄本《梁山土地》,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书写着唱词与科仪说明,部分页面还留存着祖辈用朱砂批注的唱腔记号。“我们村的傩戏传承以家族为核心,安、张、杨三大家族世代相传,现在村里 70 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能唱几段傩戏”,张月福介绍,铁坑村傩戏班子至今保留着 “口传心授” 的传承方式,学徒需先跟随师傅学习 3 年基础唱腔与步法,再逐步接触 “开红山”“踩红铧” 等绝技,整个学习周期长达 8 年,确保技艺传承的完整性。在 “道具展示” 展区,陈列着各类傩戏表演道具,包括木质傩面具、铜制师刀、牛皮鼓、牛角号等,其中一套清代光绪年间的傩戏兵器道具格外珍贵,包含刀、枪、剑、戟等 18 件器物,均为木质彩绘,虽已历经百年,仍无明显损坏。张月福解释,这些道具在傩戏表演中不仅是装饰,更是 “驱邪纳吉” 的象征,例如师刀的铃铛数量必须为 12 个,对应 “十二地支”,摇动时的声响用于 “请神驱鬼”。
随后,团队在张月福的带领下,前往村民张怀清家中观摩傩戏班子的日常排练。张怀清家的院落宽敞平整,院中央摆放着一面直径 1.5 米的牛皮鼓,10 余名傩戏艺人已身着蓝色土布对襟衫等候,其中既有年逾七旬的老者,也有二十多岁的青年。排练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永柏主持,他首先带领众人练习 “踩九州” 步法 —— 艺人手持师刀,按照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中” 九个方位行走,脚步与鼓点节奏精准配合,形成富有仪式感的队形变化。安永柏今年 65 岁,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傩戏,熟练掌握 “开红山”“踩红铧”“上刀山” 等 7 项傩戏绝技,其头顶因长期表演 “开红山” 留下的疤痕,成为他 40 余年傩戏生涯的印记。“‘踩九州’是傩戏的基础步法,模拟的是大禹治水时走遍九州的路线,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方位讲究,不能出错”,安永柏边示范边讲解,并不时纠正年轻艺人的动作角度,其严谨态度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
近年来,铁坑村在保护傩戏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村内的傩戏主题民宿 “傩舍”,该民宿由 6 栋古民居改造而成,客房内饰融合傩文化元素 —— 墙面悬挂傩面具浮雕,床上用品印有傩戏纹样,卫生间的镜子设计成傩面具造型。民宿负责人介绍,“傩舍” 自 2022 年开业以来,推出 “傩文化体验套餐”,游客可参与傩面具雕刻、傩戏化妆、傩舞学习等活动,2024 年接待游客 1.8 万人次,带动村内 15 户农户增收。驻村干部李鹏补充道,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水龙节是铁坑村的重要节庆,节日期间会举办傩戏巡游、绝技表演等活动,2024 年水龙节引入现代灯光技术,将傩面具图案投影在村内的古民居墙面上,传统傩舞与电子音乐结合,吸引了 5000 余名游客参与,相关短视频在社交平台的播放量突破 300 万人次。
当日 18 时许,团队成员在村内的晒谷场观看了傩戏班子表演的《安安送米》选段。夕阳西下,艺人头戴傩面具,身着传统戏服,在牛皮鼓、牛角号的伴奏下,用方言演绎着孝亲敬老的故事。当扮演 “安安” 的 14 岁少年张宇轩跪呈米袋时,台下的老年村民纷纷抹起眼泪,部分村民还跟着哼唱熟悉的唱段。队员刘敏在调研日记中写道:“在铁坑村,傩戏不是脱离生活的表演,而是村民情感表达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这种扎根于生活的传承,才是傩文化最珍贵的生命力。”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