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柏:刀尖上的傩戏守护者
2025-09-02 来源:河海大学婀‘傩’多姿——数字赋能非遗傩文化传承实践团 关注:
7 月 20 日,“婀娜多姿”文化传承团在德江县稳坪镇铁坑村古戏台,专题访谈德江傩堂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永柏。作为安氏傩戏家族第五代传人,安永柏自 12 岁跟随父亲学习傩戏,65 岁的他已坚守傩戏传承 40 余年,熟练掌握 “开红山”“踩红铧”“上刀山”“吞竹筷” 等 7 项濒危傩戏绝技,培养 13 名弟子,是德江傩戏绝技传承的核心人物。此次访谈通过聆听安永柏的传承故事、观摩绝技演示,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老一辈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以及非遗绝技传承的艰辛与不易。
访谈伊始,安永柏身着深蓝色对襟衫,手持一把陪伴他 30 余年的铜制师刀,坐在古戏台的木质长椅上,向团队成员讲述自己的传承历程。他回忆,安氏家族迁到铁坑村后,世代以傩戏为业,父亲安国富是德江知名的傩戏艺人,擅长 “开红山” 绝技。12 岁那年,安永柏正式跟随父亲学艺,最初的 3 年里,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习 “踩九州” 步法,傍晚则学习傩戏唱腔与手诀,“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步法错一步就要重新练习,唱腔跑调就要罚站,那时候觉得很苦,但现在想来,正是这份严格才让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8 岁时,安永柏开始学习 “开红山” 绝技,这项技艺需用长 20 厘米的尖刀刺入头顶穴位,通过控制气血运行避免重伤,学习过程中,他曾因穴位判断失误导致头部受伤,留下了永久性疤痕。“‘开红山’不是魔术,也不是硬气功,而是基于对人体穴位的精准掌握,以及长期的体能训练,没有 10 年以上的功底,根本不敢尝试”,安永柏说,为了练习体能,他坚持每天晨跑 5 公里,同时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了解穴位与气血运行的关系,直至 28 岁,才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人生第一场 “开红山” 表演。
为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傩戏绝技的魅力,安永柏在古戏台现场演示了 “开红山” 的部分流程(非完整表演)。他首先取出一把特制尖刀,刀刃长 15 厘米,刀身刻有传统纹样,随后用白酒擦拭刀刃消毒,再用手指反复按压头顶 “百会穴” 周围区域,确认穴位位置;接着,他闭目默念傩戏口诀,右手持刀缓慢靠近头顶,刀刃轻触皮肤,虽未刺入,但手部动作的稳定性与对力度的掌控,已让团队成员感受到技艺的精湛。安永柏解释,完整的 “开红山” 表演需在傩戏仪式的特定环节进行,表演者需在 “请神” 后才能开始,且表演前需进行严格的净身、焚香等仪式,“这些仪式不是迷信,而是对傩戏文化的敬畏,也是让表演者集中精神的方式”。据介绍,目前全球仅安永柏与 3 名弟子掌握完整的 “开红山” 技艺,且均为安氏家族成员,这项绝技的传承严格遵循 “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 的传统,直至近年才逐步向非家族成员开放学习。
在传承工作中,安永柏始终坚持 “技艺与文化并重” 的理念。他目前培养的 13 名弟子中,既有 38 岁的乡村教师,也有 22 岁的短视频博主,既有安氏家族成员,也有外姓村民。安永柏为每位弟子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前 3 年学习基础唱腔、步法与手诀,第 4 年开始接触简单的傩戏角色表演,第 5 年才逐步学习绝技,整个学习周期不少于 8 年。“我教弟子,不仅要教他们怎么跳、怎么唱,更要教他们为什么这么跳、这么唱”,安永柏说,每周他都会组织弟子学习《傩戏请神科》《傩戏源流考》等古籍,讲解傩戏背后的宗教文化、民俗内涵,让弟子们从根源上理解这门艺术。弟子张宇轩今年 22 岁,是安永柏最年轻的弟子之一,他表示,最初学习傩戏是受短视频影响,觉得 “开红山” 很 “酷”,但在跟随安永柏学习后,才逐渐明白傩戏不仅是技艺,更是 “承载着村民祈福愿望的文化”,现在他不仅能表演多个傩戏角色,还能向游客讲解傩戏文化,成为村内年轻一代传承人的代表。
除了在国内传承,安永柏还积极推动傩戏走向国际。2019 年,他受日本民俗学会邀请,率弟子赴东京参加 “东亚民间艺术展”,现场表演 “踩红铧” 绝技 —— 赤脚踩在烧至通红的铧铁上,行走 5 米距离而不受伤,其精湛技艺引发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此后,他又先后带领团队赴韩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所到之处均引发 “傩戏热”。在法国巴黎的表演中,安永柏的 “开红山” 绝技被当地媒体称为 “来自东方的神秘艺术”,法国民俗学家让・皮埃尔评价:“德江傩戏既有原始宗教的庄严,又有民间艺术的活力,是研究人类早期艺术形态的重要样本。” 安永柏表示,每次出国表演,他都会携带傩戏戏本、面具等道具,向外国观众介绍傩戏的历史与文化,“我希望通过我的表演,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了解德江的傩戏文化”。
访谈接近尾声时,安永柏抚摸着古戏台上的木质栏杆,栏杆上因常年表演留下的磨损痕迹清晰可见。他说:“这戏台有 100 多年历史了,我父亲在这里表演过,我在这里表演过,未来我的弟子也会在这里表演。傩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传下去。” 夕阳透过古戏台的窗户,洒在安永柏的身上,为这位老传承人的身影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也映照出傩戏传承的希望。
访谈伊始,安永柏身着深蓝色对襟衫,手持一把陪伴他 30 余年的铜制师刀,坐在古戏台的木质长椅上,向团队成员讲述自己的传承历程。他回忆,安氏家族迁到铁坑村后,世代以傩戏为业,父亲安国富是德江知名的傩戏艺人,擅长 “开红山” 绝技。12 岁那年,安永柏正式跟随父亲学艺,最初的 3 年里,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习 “踩九州” 步法,傍晚则学习傩戏唱腔与手诀,“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步法错一步就要重新练习,唱腔跑调就要罚站,那时候觉得很苦,但现在想来,正是这份严格才让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8 岁时,安永柏开始学习 “开红山” 绝技,这项技艺需用长 20 厘米的尖刀刺入头顶穴位,通过控制气血运行避免重伤,学习过程中,他曾因穴位判断失误导致头部受伤,留下了永久性疤痕。“‘开红山’不是魔术,也不是硬气功,而是基于对人体穴位的精准掌握,以及长期的体能训练,没有 10 年以上的功底,根本不敢尝试”,安永柏说,为了练习体能,他坚持每天晨跑 5 公里,同时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了解穴位与气血运行的关系,直至 28 岁,才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人生第一场 “开红山” 表演。
为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傩戏绝技的魅力,安永柏在古戏台现场演示了 “开红山” 的部分流程(非完整表演)。他首先取出一把特制尖刀,刀刃长 15 厘米,刀身刻有传统纹样,随后用白酒擦拭刀刃消毒,再用手指反复按压头顶 “百会穴” 周围区域,确认穴位位置;接着,他闭目默念傩戏口诀,右手持刀缓慢靠近头顶,刀刃轻触皮肤,虽未刺入,但手部动作的稳定性与对力度的掌控,已让团队成员感受到技艺的精湛。安永柏解释,完整的 “开红山” 表演需在傩戏仪式的特定环节进行,表演者需在 “请神” 后才能开始,且表演前需进行严格的净身、焚香等仪式,“这些仪式不是迷信,而是对傩戏文化的敬畏,也是让表演者集中精神的方式”。据介绍,目前全球仅安永柏与 3 名弟子掌握完整的 “开红山” 技艺,且均为安氏家族成员,这项绝技的传承严格遵循 “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 的传统,直至近年才逐步向非家族成员开放学习。
在传承工作中,安永柏始终坚持 “技艺与文化并重” 的理念。他目前培养的 13 名弟子中,既有 38 岁的乡村教师,也有 22 岁的短视频博主,既有安氏家族成员,也有外姓村民。安永柏为每位弟子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前 3 年学习基础唱腔、步法与手诀,第 4 年开始接触简单的傩戏角色表演,第 5 年才逐步学习绝技,整个学习周期不少于 8 年。“我教弟子,不仅要教他们怎么跳、怎么唱,更要教他们为什么这么跳、这么唱”,安永柏说,每周他都会组织弟子学习《傩戏请神科》《傩戏源流考》等古籍,讲解傩戏背后的宗教文化、民俗内涵,让弟子们从根源上理解这门艺术。弟子张宇轩今年 22 岁,是安永柏最年轻的弟子之一,他表示,最初学习傩戏是受短视频影响,觉得 “开红山” 很 “酷”,但在跟随安永柏学习后,才逐渐明白傩戏不仅是技艺,更是 “承载着村民祈福愿望的文化”,现在他不仅能表演多个傩戏角色,还能向游客讲解傩戏文化,成为村内年轻一代传承人的代表。
除了在国内传承,安永柏还积极推动傩戏走向国际。2019 年,他受日本民俗学会邀请,率弟子赴东京参加 “东亚民间艺术展”,现场表演 “踩红铧” 绝技 —— 赤脚踩在烧至通红的铧铁上,行走 5 米距离而不受伤,其精湛技艺引发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此后,他又先后带领团队赴韩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所到之处均引发 “傩戏热”。在法国巴黎的表演中,安永柏的 “开红山” 绝技被当地媒体称为 “来自东方的神秘艺术”,法国民俗学家让・皮埃尔评价:“德江傩戏既有原始宗教的庄严,又有民间艺术的活力,是研究人类早期艺术形态的重要样本。” 安永柏表示,每次出国表演,他都会携带傩戏戏本、面具等道具,向外国观众介绍傩戏的历史与文化,“我希望通过我的表演,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了解德江的傩戏文化”。
访谈接近尾声时,安永柏抚摸着古戏台上的木质栏杆,栏杆上因常年表演留下的磨损痕迹清晰可见。他说:“这戏台有 100 多年历史了,我父亲在这里表演过,我在这里表演过,未来我的弟子也会在这里表演。傩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传下去。” 夕阳透过古戏台的窗户,洒在安永柏的身上,为这位老传承人的身影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也映照出傩戏传承的希望。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