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婀娜多姿”文化传承团圆满结束为期 8 天的德江傩文化专题调研。自 7 月 15 日起,团队先后走访德江县枫香溪镇长征村傩面具工坊、德江县傩堂戏博物馆、稳坪镇铁坑村等核心区域,专访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国华、博物馆副馆长唐晓娟、驻村干部李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永柏等关键人物,全程体验传统傩戏表演,通过 “实地探访 + 深度访谈 + 沉浸式体验” 的方式,系统梳理德江傩文化的历史脉络、传承现状与创新实践。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成员构建起完整的傩文化认知体系,更激发了青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的责任感,为傩文化的年轻化传承注入新的思考与活力。
回顾 8 天的调研历程,团队的足迹覆盖了傩文化传承的 “全链条”—— 在枫香溪镇长征村王国华工坊,成员们通过观察傩面具雕刻的每一道工序,触摸木材与刻刀间传递的匠心,理解了传统技艺 “手工为王” 的核心价值。工坊内,3D 打印技术与 AR 产品的应用,让成员们看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可能性;“公司 + 农户” 的就业模式,则展现了非遗传承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在德江县傩堂戏博物馆,系统化的展品陈列与数字化的展陈手段,为成员们搭建了傩文化的知识框架:从明代的傩面具到清代的法衣,从 “开红山” 绝技的视频记录到 “傩戏手诀” 的互动体验,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存放地,更是文化记忆的唤醒空间,副馆长唐晓娟提出的 “政府主导 + 社区参与 + 教育传承” 三维保护体系,为成员们提供了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专业视角。
在稳坪镇铁坑村,团队成员深入体会到傩文化在乡村社会的 “活态传承”。村内 400 余年的傩戏传承历史、200 余名傩戏艺人组成的 5 个傩戏班子、融入日常生活的傩戏仪式,让成员们看到非遗与乡村生活的深度融合 —— 傩戏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村民婚丧嫁娶、节庆祈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社会的 “文化黏合剂”。驻村干部李鹏推动的文旅融合项目与年轻化传播策略,如 “傩戏探秘一日游” 线路、“90 后傩戏创新团队” 的短视频创作,展现了传统艺术 “破圈” 的有效路径;国家级传承人安永柏坚守 40 余年的绝技传承故事,以及 “技艺与文化并重” 的传承理念,则让成员们感受到老一辈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而持续 12 小时的傩戏沉浸式体验,更是让成员们跳出文献与展品的局限,亲身感受傩戏 “人神共娱” 的文化特质,理解其作为 “活态文化” 的精神内涵。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形成了三点核心认知:一是非遗保护需 “守正” 与 “创新” 并重。德江傩戏的传承实践表明,只有坚守 “手工技艺”“仪式内涵” 等核心传统,同时通过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等方式创新传播形式,才能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保持生命力;二是非遗传承需 “专业力量” 与 “民间活力” 结合。政府的政策支持、博物馆的专业研究为傩文化保护提供了保障,而村民的广泛参与、艺人的世代坚守则是傩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三是非遗传播需 “青年参与”。调研中发现,年轻群体对傩文化的认知仍存在不足,但通过短视频、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等年轻化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其兴趣,青年群体不仅是非遗的 “受众”,更应成为 “传承人” 与 “传播者”。
基于调研成果,“婀娜多姿”文化传承团初步制定了后续参与傩文化传承的行动计划:一是发起 “傩戏青年说” 短视频项目,组织成员将调研过程中拍摄的傩面具雕刻、傩戏表演、传承人访谈等素材,剪辑成系列短视频,通过社交平台传播,用 Z 世代的语言讲述傩戏故事;二是开发 “傩戏 AR 导览” 小程序,结合在博物馆学习的数字化技术,整理傩面具、傩戏角色、表演技艺等知识,用户通过小程序扫描相关图片即可获取详细讲解,助力傩文化科普;三是在支教课堂中融入傩文化元素,未来支教时,将傩面具绘画、简单傩舞步法等纳入课程内容,让更多乡村儿童了解本土传统文化。
调研总结会上,团队队长陈明表示:“此次德江傩文化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的活态文化。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非遗保护中,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正如国家级传承人安永柏所说:“傩戏需要年轻人的眼睛,更需要年轻人的双手。” “婀娜多姿”文化传承团的调研虽已结束,但青年群体参与傩文化传承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当日 16 时,团队成员在德江县傩堂戏博物馆前合影,博物馆大门上的对联 “传承千年文脉,守护精神家园”,成为此次调研最生动的注脚。未来,这支年轻的团队将带着调研中收获的感动与思考,继续行走在非遗保护的道路上,让更多人了解傩文化、热爱傩文化、传承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