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琳虹:樟木刻魂与科技为翼,我在傩面具工坊读懂传承的温度
2025-09-02 来源:河海大学婀‘傩’多姿——数字赋能非遗傩文化传承实践团 关注:
8 天的德江傩文化调研,最让我魂牵梦绕的,是枫香溪镇长征村王国华傩面具工坊里那股樟木的清香 —— 那香气里,混着老匠人指尖的温度、传统技艺的厚重,还有现代科技的鲜活,让我真正读懂了 “传承” 二字不是静止的守护,而是流动的生长。
初见王国华师傅时,他正坐在工坊靠窗的木桌前雕刻一尊 “开山神” 面具。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他身上,把樟木的纹理照得格外清晰,也把他指节上的老茧映得发亮。“樟木质地硬、有香气,能防虫蛀,是刻傩面具的好材料。” 王师傅手里的刻刀像有了生命,在木材上游走时几乎听不到多余的声响,“你看这眉眼,得刻得锋利才有威慑力,开山神是驱邪的,气势不能弱。” 他边说边转动面具,刀刃落下的每一笔都精准得如同标尺,我凑过去细看,面具眼部的弧度、嘴角的张力,甚至连额头的皱纹都透着股 “活气”—— 那不是机器能复刻的质感,是匠人把对文化的理解、对神灵的敬畏,一刀一刀刻进了木头里。
我试着接过王师傅递来的刻刀,想模仿他刻一道简单的纹路。可刚一用力,刀刃就偏离了预定的轨迹,樟木的硬质地让我的手腕瞬间发酸。“别急,刻刀要贴紧木材,力道得匀。” 王师傅握着我的手,一点点调整角度,“傩面具是‘神的脸面’,每一刀都不能马虎。我 16 岁跟着师傅学,刻坏了几十块木头才摸透窍门。” 那一刻,我指尖触到的不仅是冰冷的刻刀和温润的木材,更是一代代匠人传下来的 “规矩”—— 这份 “手工为王” 的坚守,不是固执,而是对文化根脉的尊重。
工坊角落里的 3D 打印机,却让我看到了传承的另一种可能。机器运转时发出轻微的嗡鸣,一个个傩面具的雏形从塑料丝中 “生长” 出来。“这是给游客做的文创胚子,先打印出大致形状,再手工精修、上漆。” 王师傅指着打印机旁的半成品,“以前纯手工刻一个面具要三四天,现在有了机器帮忙,效率高多了,还能根据客户需求改设计。” 旁边的 AR 设备更让我眼前一亮:用手机扫描打印好的面具,屏幕上就会跳出对应的傩戏角色,还能播放一段简短的表演视频。“上次有个小朋友扫完,拉着家长问了半天傩戏的故事,这就是科技的好处 —— 能让年轻人愿意停下来了解。”
最让我动容的,是工坊 “公司 + 农户” 的模式给乡村带来的改变。王师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有 12 个农户跟着我们干,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他们在家就能雕刻,按件计酬,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 我们走访了其中一位农户张阿姨,她家堂屋里摆着好几排待完工的面具,“以前我在家只能带孙子、干农活,没什么收入。现在跟着王师傅学雕刻,既能照顾家,还能挣钱,心里踏实多了。” 张阿姨拿起一个刚刻好的 “土地神” 面具,脸上满是自豪,“这是我花两天刻的,你看这纹路,王师傅说我进步快呢!”
离开工坊那天,我又闻了闻桌上的樟木,那股清香似乎比来时更浓了。我突然明白,傩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把老手艺放进玻璃罩里封存,而是像王师傅这样,左手握着刻刀守匠心,右手举着科技谋创新,让传统技艺既能留住 “魂”,又能跟上 “时代”。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或许成不了顶尖的雕刻匠人,但我可以做匠心的 “记录者”—— 用镜头拍下王师傅雕刻的每一个细节,用文字写下张阿姨们的故事;也可以做科技与传统的 “衔接者”—— 把在学校学到的新媒体知识,帮工坊运营线上账号,让更多人知道,在贵州德江的小村里,有一群人正用刻刀与热爱,让千年傩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未来,我想带着这些素材回到学校,组织一场 “傩面具里的传承” 分享会,让更多同学看见,非遗从来不是遥远的 “老古董”,而是有温度、有活力、能改变生活的 “宝藏”。
初见王国华师傅时,他正坐在工坊靠窗的木桌前雕刻一尊 “开山神” 面具。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他身上,把樟木的纹理照得格外清晰,也把他指节上的老茧映得发亮。“樟木质地硬、有香气,能防虫蛀,是刻傩面具的好材料。” 王师傅手里的刻刀像有了生命,在木材上游走时几乎听不到多余的声响,“你看这眉眼,得刻得锋利才有威慑力,开山神是驱邪的,气势不能弱。” 他边说边转动面具,刀刃落下的每一笔都精准得如同标尺,我凑过去细看,面具眼部的弧度、嘴角的张力,甚至连额头的皱纹都透着股 “活气”—— 那不是机器能复刻的质感,是匠人把对文化的理解、对神灵的敬畏,一刀一刀刻进了木头里。
我试着接过王师傅递来的刻刀,想模仿他刻一道简单的纹路。可刚一用力,刀刃就偏离了预定的轨迹,樟木的硬质地让我的手腕瞬间发酸。“别急,刻刀要贴紧木材,力道得匀。” 王师傅握着我的手,一点点调整角度,“傩面具是‘神的脸面’,每一刀都不能马虎。我 16 岁跟着师傅学,刻坏了几十块木头才摸透窍门。” 那一刻,我指尖触到的不仅是冰冷的刻刀和温润的木材,更是一代代匠人传下来的 “规矩”—— 这份 “手工为王” 的坚守,不是固执,而是对文化根脉的尊重。
工坊角落里的 3D 打印机,却让我看到了传承的另一种可能。机器运转时发出轻微的嗡鸣,一个个傩面具的雏形从塑料丝中 “生长” 出来。“这是给游客做的文创胚子,先打印出大致形状,再手工精修、上漆。” 王师傅指着打印机旁的半成品,“以前纯手工刻一个面具要三四天,现在有了机器帮忙,效率高多了,还能根据客户需求改设计。” 旁边的 AR 设备更让我眼前一亮:用手机扫描打印好的面具,屏幕上就会跳出对应的傩戏角色,还能播放一段简短的表演视频。“上次有个小朋友扫完,拉着家长问了半天傩戏的故事,这就是科技的好处 —— 能让年轻人愿意停下来了解。”
最让我动容的,是工坊 “公司 + 农户” 的模式给乡村带来的改变。王师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有 12 个农户跟着我们干,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他们在家就能雕刻,按件计酬,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 我们走访了其中一位农户张阿姨,她家堂屋里摆着好几排待完工的面具,“以前我在家只能带孙子、干农活,没什么收入。现在跟着王师傅学雕刻,既能照顾家,还能挣钱,心里踏实多了。” 张阿姨拿起一个刚刻好的 “土地神” 面具,脸上满是自豪,“这是我花两天刻的,你看这纹路,王师傅说我进步快呢!”
离开工坊那天,我又闻了闻桌上的樟木,那股清香似乎比来时更浓了。我突然明白,傩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把老手艺放进玻璃罩里封存,而是像王师傅这样,左手握着刻刀守匠心,右手举着科技谋创新,让传统技艺既能留住 “魂”,又能跟上 “时代”。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或许成不了顶尖的雕刻匠人,但我可以做匠心的 “记录者”—— 用镜头拍下王师傅雕刻的每一个细节,用文字写下张阿姨们的故事;也可以做科技与传统的 “衔接者”—— 把在学校学到的新媒体知识,帮工坊运营线上账号,让更多人知道,在贵州德江的小村里,有一群人正用刻刀与热爱,让千年傩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未来,我想带着这些素材回到学校,组织一场 “傩面具里的传承” 分享会,让更多同学看见,非遗从来不是遥远的 “老古董”,而是有温度、有活力、能改变生活的 “宝藏”。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