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傩堂戏博物馆大门上的对联 ——“传承千年文脉,守护精神家园”,我在调研期间看了不下十次。从最初只觉得是一句工整的标语,到最后离开时读懂字里行间的重量,这 8 天里,我在博物馆的展柜前、互动区里、访谈中,完成了一场与傩文化的千年对话,也彻底改变了对 “博物馆” 的认知:它不是文物的 “冷藏库”,而是文化记忆的 “唤醒者”,是非遗系统性保护的 “活教材”。
 
博物馆的一楼展厅,陈列着从明代到清代的傩面具,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最让我驻足的是一尊明代的 “二郎神” 面具:木质已经泛黄,边缘有些磨损,左眼处的漆皮还缺了一小块,但眉眼间的威严却丝毫未减。讲解员小李告诉我们:“这是德江目前发现最早的傩面具,据考证是明代中期的,以前用于祭祀仪式,后来在村民家里发现时,被当成了装粮食的簸箕底,幸好及时抢救了下来。” 我隔着玻璃轻轻抚摸展柜的表面,仿佛能摸到面具上的岁月痕迹 —— 它曾见证过村民的祈福仪式,听过山间的锣鼓声,也经历过被遗忘的落寞,如今在博物馆里 “安家”,终于能向后人诉说自己的过往。
 
旁边的展柜里,放着一件清代的傩戏法衣,宝蓝色的底布上绣着金色的云纹和神像,丝线虽有些褪色,但针脚依旧细密。“这件法衣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永柏师傅的祖辈传下来的,当年他爷爷就是穿着这件法衣表演‘开红山’绝技的。” 小李边说边指着法衣袖口的补丁,“你看这里,是当年表演时被火星烧到,后来缝补的痕迹。” 我凑近看那补丁的针脚,歪歪扭扭却很结实,突然想起安师傅说过的话:“傩戏的行头,不管多旧都不能丢,那是老祖宗的念想。” 原来,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 “老物件”,而是承载着一代代艺人情感与记忆的 “活载体”—— 法衣上的补丁,是技艺传承的印记;面具上的纹路,是文化延续的证明。
 
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更让我感受到了 “让文物活起来” 的力量。在 “开红山” 绝技展区,一块巨大的屏幕循环播放着安永柏师傅表演的视频:70 多岁的老人,光着脚踩在锋利的刀梯上,舌尖舔过烧红的火炭,脸上却没有丝毫惧色。镜头特写里,他额头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落,眼神却坚定得像山。“‘开红山’是傩戏的绝技,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小李说,“我们用 4K 摄像机把整个表演拍下来,不仅是存档,更是想让游客看到,非遗不是纸上谈兵,是真真切切能震撼人心的技艺。” 我站在屏幕前看了三遍,每次都忍不住屏住呼吸 —— 那不是简单的 “绝活”,是老艺人对文化的坚守,是用生命诠释的 “敬畏”。
 
“傩戏手诀” 互动区,是我停留最久的地方。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手诀教程,从 “请神诀” 到 “祈福诀”,每个手势都有对应的寓意。我跟着教程学 “请神诀”:双手合十,拇指相扣,无名指弯曲 —— 看似简单的动作,我却练了十多遍才达标。“手诀是傩戏的‘密码’,不同的手势对应不同的神灵,不能出错。” 刚好路过的唐晓娟副馆长,手把手教我调整手指的角度,“以前这些都是师傅口传心授,现在我们做成互动体验,就是想让游客从‘看客’变成‘参与者’,真正感受傩文化的细节。”
 
在与唐副馆长的访谈中,她提到的 “政府主导 + 社区参与 + 教育传承” 三维保护体系,让我对非遗保护有了更系统的认知。“政府每年会给博物馆拨款用于文物修复和展陈升级,去年我们修复了 5 件清代的傩戏道具;社区居民会主动把家里的老物件捐给博物馆,还会来当志愿者讲解员;县里的中小学每月都会组织学生来研学,让孩子从小接触傩文化。” 唐副馆长指着展厅里的研学照片,“你看这些孩子,戴着迷你傩面具学跳傩舞,多开心。非遗保护不是博物馆的‘独角戏’,是需要所有人一起搭台的‘大合唱’。”
 
离开博物馆那天,我又站在大门前看那副对联。阳光照在 “传承”“守护” 两个字上,格外耀眼。我突然明白,博物馆的意义,不仅是收藏过去,更是连接现在与未来 —— 它让我们能触摸千年的文化记忆,也让我们知道,自己该如何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回到学校后,我联系了校博物馆的老师,想把德江傩文化的调研资料整理成展览素材,让更多同学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与故事;我还计划组织一支 “傩文化研学小队”,明年再去德江,跟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学习文物修复知识,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保护出一份力。我相信,只要有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触摸这些 “活记忆”,千年文脉就会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