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子三下乡:寻南都烙韵,扬千年传奇
2025-09-04 来源:郑州大学商学院“宛烙丹青”实践队 关注:
6月26日至27日,为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烙画的传承现状,郑州大学商学院“宛烙丹青”实践队赴河南省南阳市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烙画作品、观摩制作过程、采访传承人及体验烙画创作等方式,深入了解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走进南阳烙画保护中心,百余件烙画作品在展柜中静静陈列。团队成员的目光掠过一幅幅兼具水墨韵味与火灼质感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片段中,炭褐色的线条勾勒出虹桥上的熙攘人群,烙铁高温留下的深浅焦痕,恰好替代了水墨画的浓淡干湿;花鸟题材的作品里,牡丹花瓣边缘的焦黑与叶片中部的浅黄形成层次,仿佛能嗅到草木被暖阳炙烤后的清香。队员们不时驻足,用手机拍摄细节处的纹路,讨论着烙铁在不同材质上留下的痕迹差异。
之后队员们见到了烙画传承人马大师并进行了采访。当被问及年轻人想学烙画却遭家人反对该如何劝说时,马大师表示:南阳烙画是国家级非遗,国家重视其传承;希望年轻人以饱满的热情学习,并融入自己所学课程中的新知识,其就业前景是比较广阔的。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烙画这项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队员们个个满怀期待地投入到亲身体验中,渴望近距离感受烙画这门传统手艺的独特魅力。专业的烙画老师先是细致地示范了握烙铁的手法、控温的技巧和运笔的要点,随后便让大家尝试绘制一些简单的动漫图案。
队员们拿起烙铁,小心翼翼地触碰到木板,谁知刚一接触,烙铁就“滋啦”一声留下了一个突兀的深褐色圆点,与预想中轻盈的线条相去甚远。“温度太高,手要稳。”一旁的烙画师连忙提醒,还耐心解释道,“就像写毛笔字,得讲究中锋行笔才能让烙痕均匀流畅,急不得。”听了老师的指导,队员们纷纷调整烙铁温度,深吸一口气后放慢了手上的动作。只见他们屏息凝神,手腕微微用力,控制着烙铁在木板上缓缓移动,原本生涩的轨迹渐渐变得平稳,终于画出了一道流畅自然的弧线,虽然还带着些初学者的稚嫩,却已然有了几分烙画的韵味。
在这两天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近距离感受了南阳烙画艺术的魅力,也对非遗传承有了深刻体悟。队员李莹在交流时说:“每一幅烙画作品都凝聚着艺人的心血,每一道烙痕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队长张宁则表示,此次实践让大家明白,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技艺坚守,更需要年轻一代关注与参与,只有让传统技艺与时代接轨,才能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焕新活力。
走进南阳烙画保护中心,百余件烙画作品在展柜中静静陈列。团队成员的目光掠过一幅幅兼具水墨韵味与火灼质感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片段中,炭褐色的线条勾勒出虹桥上的熙攘人群,烙铁高温留下的深浅焦痕,恰好替代了水墨画的浓淡干湿;花鸟题材的作品里,牡丹花瓣边缘的焦黑与叶片中部的浅黄形成层次,仿佛能嗅到草木被暖阳炙烤后的清香。队员们不时驻足,用手机拍摄细节处的纹路,讨论着烙铁在不同材质上留下的痕迹差异。

图为南阳烙画保护中心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烙染千年,墨韵传香。”当天上午,烙画厂专职讲解员冯老师开始为团队系统地讲解。她先是介绍了烙画的内涵:“烙画也叫烫画,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的原理,用温度300~800度之间的铁骨烙画,不施任何的颜料,按照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要求,以烙为主,以套色为辅。”当队员提问烙画作品为什么会有深浅变化时,冯老师回答说“咱们这个烙笔可以控制温度,温度高则颜色就会深,温度低则颜色就会浅。运笔亦有讲究:笔尖停留久、移动慢,色泽便重;反之则浅。”

图为冯老师在烙画展陈馆内为实践队成员讲解
在数百件烙画展成品的背后是无数烙画师的辛勤努力。创作工坊里,我们看到了数位烙画大师正在进行创作。一位烙画大师正端坐于案前,手中握着一根打磨光滑的竹筷。她拿起温热的烙笔,笔尖轻触筷面,瞬间腾起一缕极淡的白烟。手腕微旋,烙笔如灵动的雀鸟,在筷身上游走:大师时而眉头微蹙,不时停下笔,将筷子凑到眼前端详,又用指腹蹭了蹭烙痕,感受着深浅变化。队员们在旁边认真安静地观察着大师们的制作过程,并为他们高超的烙画技术所折服。之后队员们见到了烙画传承人马大师并进行了采访。当被问及年轻人想学烙画却遭家人反对该如何劝说时,马大师表示:南阳烙画是国家级非遗,国家重视其传承;希望年轻人以饱满的热情学习,并融入自己所学课程中的新知识,其就业前景是比较广阔的。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烙画这项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队员们个个满怀期待地投入到亲身体验中,渴望近距离感受烙画这门传统手艺的独特魅力。专业的烙画老师先是细致地示范了握烙铁的手法、控温的技巧和运笔的要点,随后便让大家尝试绘制一些简单的动漫图案。
队员们拿起烙铁,小心翼翼地触碰到木板,谁知刚一接触,烙铁就“滋啦”一声留下了一个突兀的深褐色圆点,与预想中轻盈的线条相去甚远。“温度太高,手要稳。”一旁的烙画师连忙提醒,还耐心解释道,“就像写毛笔字,得讲究中锋行笔才能让烙痕均匀流畅,急不得。”听了老师的指导,队员们纷纷调整烙铁温度,深吸一口气后放慢了手上的动作。只见他们屏息凝神,手腕微微用力,控制着烙铁在木板上缓缓移动,原本生涩的轨迹渐渐变得平稳,终于画出了一道流畅自然的弧线,虽然还带着些初学者的稚嫩,却已然有了几分烙画的韵味。
在这两天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近距离感受了南阳烙画艺术的魅力,也对非遗传承有了深刻体悟。队员李莹在交流时说:“每一幅烙画作品都凝聚着艺人的心血,每一道烙痕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队长张宁则表示,此次实践让大家明白,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技艺坚守,更需要年轻一代关注与参与,只有让传统技艺与时代接轨,才能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焕新活力。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