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润童心文化筑同心厦门大学学生赴云南省保山市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从青少年抓起。”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7月30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云南分队——“彩云乡村夏令营”实践队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小学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千里奔赴:文化星火点亮滇西校园
自2016年起,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彩云乡村夏令营实践队”便扎根云南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八年间,一批批青年志愿者接续奋斗,以教育助力民族团结,用行动践行青春使命。今夏,实践队再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中心小学,以文化浸润童心。课程设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力求通过互动体验、实践探索和文化共创,引导儿童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瓦房中心小学位于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在校学生数96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52人(彝族323人、白族172人、满族30人、傈僳族8人......),占比57%,是多民族交融的典型缩影。但是由于日常互动场景有限,学校在跨民族交往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基于此,社会与人类学院“彩云乡村夏令营”实践队依托丰富经验积累与扎实前期调研,针对云南乡村音体美课程缺乏、留守儿童暑期教育空白等问题,精心设计了涵盖民族传说、节庆、服饰、舞蹈、音乐、饮食、非遗以及专题课程“茶马古道”在内的八大主题课程,旨在激发儿童创造力与文化认同。

夏令营孩子们上户外活动课。汪彤欣 供图

文化为桥:八大主题日构建民族教育全景图
在本次夏令营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贯穿始终。开营首日的“民族拼图”破冰游戏,让彝族、傣族、白族、汉族等各族孩子在协作拼接文化地图中迅速拉近距离,初识彼此的文化坐标。随后的“传说万花筒”兴趣课上,孩子们分享火把节英雄、“孔雀公主”等各民族传说故事,惊喜发现其中蕴含的共通价值,并自发进行故事接龙,让不同神话英雄在想象中携手,文化认同悄然萌芽。在扎染工坊等非遗体验活动中,各族学生共同揉搓、创作,为偶然诞生的独特纹理惊叹,默契合作让文化传承生动流淌。 这些精心设计的系列活动,从破冰相识、文化共鸣到共同创作,层层递进,为孩子们搭建了深度交流与理解的平台。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共同体验、共同发现、共同创造,不仅感受了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姿,更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美美与共”的真谛,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幼小心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非遗扎染课作品展示。汪彤欣 供图


穿在身上的博物馆课堂剪影。王语轩 供图

此次夏令营既是一次深度的民族文化交融,也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温暖相遇。夏令营举办过程中,实践队员通过家访走进当地家庭叙话家常。一位母亲真诚地表达:“娃娃们年年盼着你们来,说能学到好多新鲜东西。我们家长也能看到孩子们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的转变。”朴实的话语里满是真挚的情谊,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持续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

从多民族孩子共绘一幅画时的默契配合,到联谊晚会上共跳团结舞蹈时的灿烂笑容,一个个生动场景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真实的诠释。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彩云乡村夏令营”实践队以专业学识和青春热情,与民族地区师生携手同行,用实际行动为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下深厚而温暖的教育篇章。


彩云夏令营志愿者与瓦房小学师生合影。汪彤欣 供图

(通讯员 王语轩 谢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