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深化理论理解、把握社会发展大势。本次以厦门市翔安区敬善养老院为核心调研对象,聚焦社区养老服务现状,核心目的有三:一是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以人民为中心”“社会治理现代化”等理论,分析养老服务现状与问题;二是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访谈践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方法论,提升了解国情民意的能力;三是探索完善养老服务的对策,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从意义来看,个人层面,实践让我在养老院真实场景中理解思政理论的实践价值,培养问题分析能力;社会层面,成果可为厦门优化养老服务提供参考,助力“老有颐养”民生目标;理论层面,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循环,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增强对党的政策的认同感。
二、实践成果
1. 厦门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有成效
以翔安区敬善养老院为样本发现,厦门社区养老服务在政策推动下成效显著,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民生的优越性。
一是服务网络初步成型。截至2024年,全市建成102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敬善养老院作为翔安区示范点,形成“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健康服务”基础体系,日均服务老人80余人次,解决周边老人“吃饭难、无人管”的基本需求。
二是多元化模式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方面,养老院配备智能手环、紧急呼叫系统等设备,试点“健康监测平台”实时同步数据;互助养老方面,院内“银龄互助队”通过低龄助高龄模式形成温情氛围,体现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三是政策支持持续加强。厦门出台《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等文件,2023年投入超5亿元用于设施建设和补贴,敬善养老院获区级运营补贴50万元、设备采购补贴30万元,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
2.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尽管成效显著,以敬善养老院为样本的调研仍发现诸多问题,需结合思政理论深入剖析:
(1)智慧养老“技术适配性”不足,违背“实事求是”原则
养老院70%的智能设备操作复杂(如手环需手机APP绑定),但65岁以上老人仅38%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设备使用率不足40%。82岁王奶奶说:“手环测心率但数据看不懂,坏了没人修。”核心原因是设备采购依赖上级指标,企业重“技术先进”轻“适老实用”,培训和维护机制缺失,政府“重硬件轻服务”导致资源浪费。
(2)互助养老“可持续性”薄弱,缺乏“制度保障”支撑
“银龄互助队”依赖道德自觉维系,90%队员称“长期服务缺乏认可”,部分因“付出无回报”退出;32%队员担心服务意外(如搀扶摔倒),但养老院无保险和责任认定机制。本质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缺乏制度护航,未上升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制度化治理实践。
(3)专业人才“供需失衡”,反映“民生保障”短板
养老院12名护理人员对应80余名老人,缺口达60%,依赖志愿者填补;75%护理人员无专业证书,照护停留在基础层面;月薪3000-4000元低于厦门平均工资,年流动率超50%。深层原因是养老服务社会认同度低,财政投入向硬件倾斜,人才经费不足,违背“以人民为中心”的“权益保障”要求。
(4)资源整合“协同性”不足,背离“系统观念”要求
民政管设施、卫健管健康、医保管报销,但缺乏统筹机制。院长举例:“想请医生每周坐诊,医院说‘人手不够’,民政说‘没经费’,只能季度义诊。”资源浪费突出,康复室因缺人每周仅开2天,而急需的上门护理因“无资质”无法开展,违背“系统观念”改革要求。
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思政理论和调研实际,提出以下对策:
(1)坚持“实事求是”,优化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
践行“群众路线”,建立“养老院需求—企业研发—政府采购”三单对接机制,企业开发前需征求老人意见,保留“一键呼叫、语音提示”等核心功能;将30%采购经费用于培训和维护,养老院组织“一对一”教学,企业签订“24小时响应”维护协议,让技术服务老人。
(2)强化“制度保障”,构建互助养老长效机制
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试点“时间银行”制度:低龄老人服务时长可存账户,未来兑换等值服务或物资奖励,逐步推广至全市;财政为队员购意外险,明确服务流程和责任认定标准,让“友善”美德有制度护航。
(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待遇保障:将护理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月薪提至厦门平均工资,缴五险一金,设“工龄+技能补贴”;联合厦门医学院开定向班,学费减免+实习补贴;宣传优秀护理员事迹,提升职业认同感。
(4)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资源整合与部门协同
建立“党建引领”协调机制:翔安区委组织部牵头,每月开民政、卫健、医保联席会议,制“资源共享清单”,推动养老院与社区医院共享场地,医生每周驻点;试点“医养结合”服务包,政府购买“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康复护理”服务,医保适当报销。
三、自我评价与收获体会
1. 自我评价
本次实践以敬善养老院为核心,通过参观、问卷、访谈获取一手资料,避免“打工日记”式记录。调研前学习“社会治理”“群众路线”等理论,调研中用“实事求是”分析智慧养老问题、用“系统观念”思考资源整合,紧扣课程性质。但存在不足:样本集中在养老院及周边,代表性有限;数据分析量化不足,未来需扩大范围、加强统计学习。
2. 收获体会
实践让思政理论从“书本”走向“现实”。“以人民为中心”在老人的笑脸中变得具体,养老细节关乎幸福感;“共建共治共享”是政府、养老院、社会、家庭的共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集中力量解民生难题,但政策落地需“实事求是”的调研、“系统观念”的统筹和“久久为功”的坚持。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提升了社会调查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养老是老龄化社会的大考,需将思政理论转化为行动智慧。未来我会持续关注养老院老人,用知识服务社会,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实践总结
本次以敬善养老院为核心的调研,通过七天实践和理论分析,既看到厦门养老服务的成效,也发现技术适配、人才短缺等问题。结合思政理论提出的对策,强调以“实事求是”优化服务、“制度保障”推动互助、“人民为中心”建队伍、“系统观念”整资源,为完善养老体系提供参考。
实践让我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金钥匙”。只有深入养老院、贴近老人,才能理解理论的实践价值。未来我会继续参与社会实践,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提升自我,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