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至 6 日,烈阳笼罩下的杭州郊区,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爪爪星球” 流浪动物保护计划暑期实践小队,走进 “喵星救援” 流浪动物救助营地,开启了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此次实践,既为近距离探寻流浪动物救助的真实运作,体验一线人员的日常辛劳,更致力于寻找大学生参与动物保护的有效路径,让青春力量为流浪小生命注入温暖。
抵达营地后,队员们即刻投入调研。负责人介绍,营地占地面积广阔,划分室内、室外两大功能区:室内的标准化医疗室与隔离病房内,宠物专用手术台、消毒柜、恒温箱等设备一应俱全,为流浪动物基础医疗与术后护理筑牢防线;室外则依动物健康、年龄、性格,细分出多个独立活动区,为不同状态的小动物打造专属生活空间。目前营地收容的多只流浪猫狗,或被遗弃、或受伤获救,且每只入营动物都需经体检、疫苗接种及 7 天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能进入公共活动区。规范的流程,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救助工作的严谨性。
实践中,队员们亲身体验营地的守护活动。面对室外活动区杂草滋生的卫生隐患,大家分工协作,高效完成杂草清理与场地消毒。劳动间,队员们发现,营地基础设施虽完善,但长期维护需大量人力,现有工作人员难以全面覆盖,这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救助工作的持续性与艰巨性。此外,队员们还协助完成喂食、笼舍清理等工作:喂食需依动物年龄、健康状况准备不同食物,单为特殊需求动物调配流食,每天便要耗时近 3 小时。这些琐碎细节,打破了大家对救助工作 “岁月静好” 的想象,真切触摸到其背后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
与动物相处时,队员们注意到,多数流浪动物带着身体或心理创伤 —— 有的因车祸致残,有的因长期流浪应激,还有的对人类充满戒备。但在救助人员的悉心照料下,不少动物逐渐放下防备:主动蹭蹭队员的手,依偎着晒太阳,治愈的画面常让大家心生柔软。“它们的状态变化,是人与动物关系的缩影。” 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而工作人员透露的 “救助数量逐年增、领养率却低迷” 的现状,也让队员们意识到,提升公众对流浪动物的接纳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实践尾声,小队围绕 “大学生如何助力动物保护” 展开讨论,梳理出三条路径:借助新媒体普及科学救助知识,避免错误救助;发挥专业优势,协助营地建立动物信息档案,以数字化提升领养匹配效率;在校园推动关爱行动,营造 “源头预防、科学救助” 的氛围。
目前,小队正整理实践资料,计划通过校园公众号分享经历,同时筹备全校性流浪动物保护主题分享会。正如队员们所言:“保护流浪动物,是守护人类文明底线。” 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深化了对救助工作的认知,更坚定了用行动传递善意的决心 —— 尊重每一个生命,才能让社会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