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晋城市大阳古镇的调研中,山东大学“蓬旅生辉”调研团还深入探讨了红色资源与非遗项目的创新利用之道。当地文旅部门分享了一系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实践案例,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红色资源:主题整合与体验升级
针对分散的红色遗址,大阳古镇采取主题化整合策略,将县委旧址、革命旧居串联成“红色教育走廊”,破解碎片化宣传难题。景点免费开放,收益通过周边食宿配套实现。下一步将重点开发轻量化互动项目,如扫码听历史故事,在教育功能与体验设计间寻求平衡。对于沉浸式项目,坚持“尊重历史本真”原则,正与党史办合作,在兵工厂旧址试点AR技术还原生产场景,确保史实准确的前提下提升感染力。
非遗传承:场景赋能与人才培养
如何让“卖针歌”、社火等非遗项目吸引年轻人?关键在场景赋能。当地将古镇戏台改造为非遗展演空间,歌手身着明代服饰在600年老建筑前演唱,沉浸式演出获观众热烈反响。但传承断层问题凸显:掌握古韵的老艺人不足十位。为此,联合文化馆开设“非遗薪火班”,招募20多名年轻人学习唱腔、打铁花等技艺,为非遗注入新生力量。

古建运营:真实历史与居民受益
与商业主题公园不同,古建群运营坚持“不做虚拟IP,靠真实历史说话”。例如将明代老宅改建为精品民宿,让原房主担任管家,去年有居民分红8万元,并主动成为义务文保员。这种“产权人变受益人”机制,成为省内外关注的创新模式。
打铁花升级:文化挖掘与体验创新
为避免游客“初看震撼,再看平淡”,当地对打铁花表演进行升级:精炼时长至5分钟,结尾融入安全冷焰火与观众互动环节。更深层的突破在于挖掘本土冶铁文化,正在编排《铁魂山河》情景剧,用铁花讲述千年冶铁史,赋予表演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红古融合:时空双线与部门协作
今年试点“时空双线”策略,将红色旧址编入古镇游览线,开发“红古交织”语音导览,讲述革命者利用古建开展地下工作的历史。为实现这一目标,文旅局、文物局、党史办建立季度协商机制,打通资源壁垒,推动红色文化与古建文旅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