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山东大学“蓬旅生辉”调研团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开展文旅调研期间,围绕古建筑保护与开发这一核心议题,与当地文旅部门进行了深度对话。面对当前文旅融合中的热点难点,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宝贵经验与思考。

文物保护优先,平衡客流压力
针对近期因网络热点引发的游客激增现象,负责人强调:“这些地方首先是文物,其次才是景点。”以玉皇庙、铁佛寺为例,其日均接待能力有限,突然涌入的数万游客给文物保护带来巨大压力。目前采取网上预约、分时段入园等限流措施,一旦监测设备报警(环境参数超标),立即启动限流机制。尽管可能导致远道而来的游客无法入园,但文物保护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数字化赋能,拓展体验边界
谈及敦煌等地的数字化实践,负责人指出,虽然政府早在三年前就推动文物数字化,但仍面临资金投入巨大、后续利用不足等挑战。尤其对于拥有1600多处文物的地方,全面数字化需天文数字的资金支持。目前,数字化工作仍以保护优先,但在条件允许时,可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游客在线上欣赏比现场更清晰的细节,缓解实体景区的接待压力。

延伸产业链,避免“昙花一现”
负责人认为,避免文旅“昙花一现”的关键在于深挖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例如玉皇庙的28星宿彩塑是全球唯一真品,其独特文化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正尝试将文化元素融入本地特产,如采用28星宿包装设计的小米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长远来看,需在核心区外围规划文化园区或体验中心,让游客先了解文化再参观,实现高效分流与深度体验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