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14时,“蓬旅生辉”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走进山西省太原市环境管理局迎泽分局,围绕“银发经济赋能文旅发展”这一主题,与分局生态修复科及文旅科负责人展开深入访谈,为团队正在推进的生态文旅融合项目补充适老化视角。


访谈伊始,团队首先抛出“银发经济”需求侧的核心问题:老年游客偏好“慢体验”与“情感共鸣”,信息获取又严重依赖“亲友推荐”。迎泽分局生态修复科王科长以迎泽公园更新为例,给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径。公园在改造时专门辟出“老太原记忆长廊”,陈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搪瓷缸、粮票和老照片,并邀请附近社区的“老街坊志愿队”定时讲解。信息获取则顺着老年人的习惯:在周边的老年大学和社区活动室发放可转赠的“老友卡”,卡背面印预约电话,回家后由子女扫码即可代订讲解与车辆,由此形成“资源—服务—认同”的完整闭环。
随后,话题转向适老化设施“建而不用”的普遍痛点。文旅科主任坦言,迎泽公园早期也曾一次性加装大量坡道与医疗点,结果既占空间又常被闲置。痛定思痛后,公园改走“柔性设计”路线:坡道外侧加刷彩色防滑带,婴儿车和行李箱可以共用;医疗点与母婴室合设,护士兼顾测血压与换尿布;每天9:30—10:30设为“银发时段”,电瓶车优先服务老年团,但园区道路不封闭,其他游客仍可正常通行。更巧妙的是,所有座椅采用可折叠模块,老年团预约后一分钟即可展开,散客到达前再收回。数据显示,采用这种“插件式”适老设施后,迎泽公园的设备闲置率由原来的35%降至8%,且未收到年轻游客的“占地”投诉。
谈及智慧文旅,李主任提醒团队警惕“技术鸿沟”。迎泽公园曾在入口处投放VR眼镜,复原上世纪的汾河夜景,但体验时间被严格限制在三分钟,核心游览仍需步行到河岸亲手触摸老桥砖。为防止老年人被技术拒之门外,公园做了三项保障:一是健康监测手环的数据同时用大字号语音播报给老人,并同步到子女微信;二是设置“银发体验官”岗位,鼓励爷爷教孙子用AR寻找老太原地标,完成任务即可获年卡,技术由年轻人代劳,成果由老年人共享;三是所有智能设备均配备醒目的红色“一键人工”按钮,三秒接通志愿者,确保技术始终“可退回人工”。王科长总结说,技术只能做“拐杖”,不能做“替身”,一旦替代现场体验,就会筑起新的门槛。

访谈最后,团队与迎泽分局达成共识:生态修复与适老化改造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一条交织的螺旋。当老年游客在汾河岸边的长椅上一边品茶一边听老街坊讲故事时,他们不仅获得了情感认同,也成为生态价值的自发传播者。下一步,“蓬旅生辉”团队将把迎泽经验带回威海,尝试把生态修复式旅游的“绿色基底”与银发友好的“柔性设计”叠加,探索全龄共享、代际共融的文旅新路径,让每一次“流量”真正沉淀为可持续的“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