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辆快速普及,“充电难”成为困扰西安市老旧小区居民的民生痛点。为深入探寻解决之道,一支来自西安理工大学的老城新电探路者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莲湖区、碑林区等多个典型老旧社区,开展了一场为期数周的“充电桩”攻坚战。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测量与深度访谈,系统梳理出空间不足、电容限制、管理缺失、安全隐患及收费混乱五大核心困境,并提出“政府-社区-企业-居民”多方协同的治理新路径。
                              
  实践队选取青年一巷、融公馆、天骊太乙苑等五种不同类型小区作为样本,发现西安市老旧小区充电设施配套率普遍低于12%,而电动车保有量却超过150万辆,“飞线充电”、电池入户等现象屡禁不止,火灾隐患突出。在太乙路天骊太乙苑,队员们看到了政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充电桩由企业专供、物业协同管理、故障当日响应,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而在青年路街道,工作人员也坦言:“空间和资金是当前改造中最难跨越的两座大山。”
                                   
  基于300余份有效问卷和多方访谈,团队不仅清晰绘制出充电桩建设的现实堵点,也捕捉到了居民“盼改造又怕担费用”的复杂心理。超过六成居民支持改造,但近半数反对通过提高物业费分摊成本。这一发现促使团队提出建立“政府补一点、企业投一点、居民出一点”的三方共担机制,并呼吁通过技术手段挖掘空间潜力、立法明确物业权责、设立长效运维基金,真正实现“不但建得好,更能用得久”。团队创新性提出“政府-社区-企业-居民”(G-C-E-R)协同治理模型,为破解这一民生难题、探索“西安路径”提供了基于实证的青年思考与学理支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为西安老旧小区‘解锁’绿色出行贡献青年智慧。”队员们表示。这场“攻坚战”虽暂告一段落,但其提出的协同治理方案和实证调研数据,已为城市更新中的民生难题提供了富有参考价值的青年答卷。